![]() |
科普园地 | >> 首页 - 科普园地 |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8/14 浏览次数:10938
治法:益气健脾,除湿蠲痹。
方药:升阳益气汤加减。
黄芪30g 党参12g 柴胡9g 白芍15g 陈皮9g 苍术9g 半夏9g 茯苓15g 羌活12g 独活12g 防风12g 泽泻9g 黄连3g 甘草6g
方中黄芪、党参、柴胡、白芍、陈皮等补气升阳,健脾益胃,疏利气机;苍术、半夏、茯苓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羌活、独活、防风、泽泻祛风胜湿,蠲痹止痛;佐黄连少许健胃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升阳益胃、祛邪蠲痹之功。
临床尚可选用五苓散。
11.脾肾阳虚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软、冷痛、抬举无力,腰膝部位为甚,活动后疼痛加重,静卧则舒;局部肿胀,畏寒、喜暖,喜按,少腹拘急,腹胀便溏,面色白,男子阳痿,四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分析:年老体弱,脾肾不足,肾为一身阳气之本,阳虚生内寒,不能温煦脾阳及经脉,故腰部隐痛,喜温喜按;阳虚不能达于四末,则肢体关节肌肉软冷痛,抬举无力,甚则关节畸形。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劳则耗气,故遇劳痛甚,静卧则舒。脾肾阳虚,阴寒较盛,运化失司,则少腹拘急、腹胀便溏;阳虚水湿不化,停留局部则见肿胀;面色白、少气乏力为阳气不足之外象;舌淡或有齿痕为阳虚不足,阴寒内盛之征;脉沉主里,沉缓或沉迟弱为阳气不足之里虚证。
脾肾阳虚证常见于肾痹、痹、脾痹等。
本证同正虚痹病中的肝肾阳虚,阴阳双虚等,均可见关节冷痛,喜暖畏寒,劳则加重,静卧、休息后痛减。但因病及脏腑不同,主症有别。本证以腰膝及下肢困疼痛、肿胀为主要特征。肝肾阳虚则以筋挛、骨节变形为主,很少见到肢体浮肿及腹胀便溏;阴阳两虚证除见脾肾阳虚证候外,还有骨蒸潮热,盗汗,梦遗,舌红无苔等阴虚症状。
治法:温补脾肾,壮阳通络。
方药:消阴来复汤加减。
鹿茸3g 枸杞子15g 菟丝子12g 补骨脂12g 狗脊15g 牛膝15g 附子9g 肉桂6g 干姜9g 小茴香6g 独活15g 当归12g 熟地15g 川芎12g
方中鹿茸、枸杞、菟丝子、补骨脂、狗脊、淮牛膝补肾精;附子、肉桂、干姜、小茴香、独活温脾肾之阳兼散寒宣痹;当归、熟地、川芎养血活血,补阴
版权所有 河南风湿病医院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时刻在线 豫ICP备17002169号-1
联系电话:0371-65591140 传真:0371-65591522 医院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花园口游览区南侧(大桥收费站西侧500米左右)
来院路线:G9路公交车,花园口社区公交站下车,向前步行170米路东到河南风湿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