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正虚痹的辨证论治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8/14  浏览次数:10937

昏谵语等症;寒热错杂证,因寒热之邪与气血相搏,交错难分,可表现为全身有热象,而关节局部有寒象,或全身表现为寒象,而关节局部则表现为热象的特点。

治法:滋阴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

青蒿12g  醋鳖甲12g  生地24g  丹皮12g  知母12g  桑枝30g  络石藤20g

本方为清虚热的代表方,用于热病后期,邪热未尽,深伏阴分,阴液已伤。方中鳖甲咸寒滋阴,直入阴分,以退虚热,青蒿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共为主药;生地、知母益阴清热,协助鳖甲以退虚热,丹皮凉血透热,协助青蒿以透泄阴分之伏热,共为佐使;另加入活血通络的桑枝、络石藤。合而用之,共奏滋阴清热,活血通络之功。

临床尚可选用知柏地黄汤。

8.阳虚寒凝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冷痛,肿胀,抬举无力,屈伸不利,局部皮色苍白,四肢欠温,神疲乏力,男子阳痿,女子宫寒,小便频数色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分析:素体阳虚或后天阳气亏虚,感受风寒湿邪,或痹病日久不愈,阳虚邪恋,经脉痹阻,故见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冷痛,肿胀,阳虚鼓动无力则肢体抬举无力,阳虚不能温养肢体则局部畏寒冷痛,四肢欠温,神疲,局部皮色苍白。男子阳痿,女子宫寒,小便频数色白,提示命门火衰,真阳亏虚。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也为阳虚之象。

阳虚寒凝证属本虚标实,虚实挟杂之证。常见于历节风、筋痹、脉痹、肾痹等。

本证当与风湿病中之寒凝痹阻、脾肾阳虚等证鉴别:三者共见肢体冷痛,但寒凝痹阻为邪实之证,无全身阳虚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神疲乏力,阳痿等阳虚见症;本证则为虚实挟杂证,既见阳虚,又见肢节冷痛之寒邪痹阻之实象;脾肾阳虚则以阳虚为主,且累脾肾,故临床除见阳虚之形寒肢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等阳虚见症以外,尚有腹胀便溏,纳少,及腰膝软,头晕耳鸣等脾肾见证。

治法:温阳散寒,解凝宣痹。

方药:阳和汤加减。

鹿胶9g  炮姜9g  桂枝12g  熟地30g  麻黄12g  白芥子6g  细辛3g  甘草12g

本方用鹿胶补阳填精,炮姜、桂枝温中通痹,对阳虚寒凝而设;配用熟地,温补营血;麻黄开腠达表,散寒通经;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组成补阳气精血之不足,通经络凝痹之寒邪,使阴破阳回,临床对阳虚寒凝之脉痹效果颇佳。

临床尚可选用当归四逆汤。

9.阴阳两虚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痛,抬举无力,局部肿胀、僵硬或畸形,或筋肉挛缩,不能屈伸,皮肤不仁或呈板样,无泽;伴形体消瘦,潮热盗汗,精神萎顿,少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