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辨证论治邪实痹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8/14  浏览次数:9236

若咽痛,发热,恶风,加连翘、桔梗;局部肿胀甚,加防己、薏苡仁;游走痛甚可用威灵仙、海风藤;肢热有红斑加忍冬藤、桑枝。若能及时正确治疗,再配合适当休息和调养,常可治愈,否则易成慢性痹病,再感外邪,可反复发作,缠绵多年。

临床尚可选用银翘散加减(《温病条辨》)。

8.湿热痹阻

症状: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疼痛、重着,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溲黄,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分析:湿热痹阻证多因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蕴化为热所致。热为阳邪,阳盛则热,故见发热、烦而不安、溲黄、舌红之象。湿为阴邪,重着粘腻,湿盛则肿,湿热交阻于经络、关节、肌肉等处,故关节肌肉呈局部红肿、灼热重着;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关节疼痛,骨节屈伸不利;湿热交阻于内,故虽口渴而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所致。由于湿热互结,胶固难解,其病多呈缠绵之势。

本证常见于热痹、脉痹、痹。

本证与热毒痹阻证、寒热错杂证、肝肾阴虚证等都见有热象,但病机不同,主症有别,应予辨识:热毒痹阻证,因热邪而生毒,热毒壅盛,痹阻经络,以壮热烦渴,甚或神昏谵语,关节红紫等为主症,而本证无全身或局部热毒的证候;寒热错杂证,乃寒热之邪交错,痹阻经络,以肢体关节红肿热痛,遇寒痛甚或局部冷痛,触之反热为特点,而本证无寒象见症;肝肾阴虚证,乃虚热证候,本证属实热证,临床不难鉴别。

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方药:宣痹汤加减。

防己12g  晚蚕沙9g  薏苡仁30g  赤小豆12g  连翘9g  栀子9g  滑石18g  甘草3g  桑枝30g

方中以防己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晚蚕沙、薏苡仁、赤小豆祛除水湿,疏利经络;连翘、栀子、滑石增强清热利湿之效。本方具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功,多用于湿热痹阻证中湿偏胜的证候。热重于湿者,加知母、石膏;湿胜于热,可加苍术、萆;风胜加羌活、防风、海桐皮;亦可酌加秦艽、桑枝、牛膝、威灵仙等以通络止痛。

临床尚可选用白虎加苍术汤、当归拈痛汤、二妙散加味。

9.风湿热痹阻

症状: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重着、局部灼热红肿、或有热感、痛不可触,遇热则痛重,得冷稍舒。伴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溲黄,或有恶风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浮数。

分析:风湿热痹阻证多因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蕴化为热所致。风性善行,故疼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