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普园地 | >> 首页 - 科普园地 |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8/14 浏览次数:9239
本方适于兼有湿邪之重证。方中用乌头、附子、肉桂、细辛、川椒大辛大热之剂,乃离照当空,阴自除之意;再配羌活、秦艽、白芍、甘草以除湿通络,柔筋止痛。
临床尚可选用乌附麻辛桂姜汤(成都中医学院戴元波方)。
4.湿困痹阻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困,沉重疼痛,肿胀,麻木不仁,屈伸不利,抬举无力,恶寒发热,汗出,热不退,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舌苔滑腻,脉缓。
分析:本证多因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暑夜外宿雨露所致。外湿乘袭肌络,湿邪重着,肌络痹阻,则肢体疼痛,以困、沉重如裹为主;湿阻经脉,气血失于周流则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屈伸不利,抬举无力。湿滞局部则肌肤或关节肿胀;湿遏肌表经气,营卫失和则见恶寒发热,身热不扬,汗出热不退。脾恶湿,湿困脾土而见腹胀,纳差,便溏。舌淡胖苔腻或滑,脉濡,均提示湿困为患。
本证常见于肌痹、脾痹、肾着等。
本证与风湿病中的寒湿痹阻、风湿痹阻、脾虚湿困证等,皆可见肌肉关节楚,重着肿痛,下肢尤甚等湿邪为患的共性表现。但寒湿痹阻证因夹寒邪,故有局部冷痛,得温则减症状,本证则寒象不明显;风湿痹阻证因夹风邪,故有关节肌肉疼痛呈游走性,此证则疼处固定,常见于下肢;脾虚湿困证,因脾虚为主,多见于久病或久痹之人,临床少气乏力,面色不华等气虚征象突出。本证则很少见脾虚之象,且往往有表湿见症,结合病史及初发症状,不难鉴别。
治法:发表解肌,化湿通络。
方药:三仁汤加减。
杏仁9g 白蔻仁9g 薏苡仁20g 滑石18g 甘草3g 通草12g 竹叶9g 半夏9g 厚朴12g 络石藤30g 海桐皮30g
本方适于暑湿阻遏气机,湿重热轻之证。方中以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之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甘淡性寒,渗利湿热而健脾,加入滑石、通草、竹叶,增强清利之功;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诸药相合,三仁相伍,宣上畅中渗下,使气畅湿行,暑解热清,脾气健旺,三焦通畅,临证加入除湿通络之络石藤、海桐皮,对痹病尤佳。
临床尚可选用五皮散(《麻科活人全书》)、鸡鸣散(《证治准绳》)。
5.寒湿痹阻
症状: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昼轻夜重,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或痛处肿胀,舌质胖淡,舌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分析:本证因寒湿外邪杂至而成。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经脉不通,故见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遇寒或天气转冷,则凝滞加重,故遇寒痛剧
版权所有 河南风湿病医院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时刻在线 豫ICP备17002169号-1
联系电话:0371-65591140 传真:0371-65591522 医院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花园口游览区南侧(大桥收费站西侧500米左右)
来院路线:G9路公交车,花园口社区公交站下车,向前步行170米路东到河南风湿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