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普园地 | >> 首页 - 科普园地 |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8/14 浏览次数:9232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15g 麻黄12g 肉桂9g 当归15g 秦艽15g 葛根12g 茯苓12g 甘草6g 青风藤20g
方中防风、麻黄祛风散寒;肉桂温经散寒;当归、秦艽、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疼;当归并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茯苓健脾渗湿;姜、枣、甘草和中调营。诸药共奏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功。如疼痛以肩肘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羌活、白芷、威灵仙、姜黄、川芎祛风通络止痛;疼痛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独活、牛膝通经活络;疼痛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多与肾气不足有关,酌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温补肾气。
临床尚可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祛风舒筋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寒凝痹阻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如刀割,得热痛缓,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形寒肢冷,苔白,脉弦紧。痛有定处、得温则减、遇寒加重为本证诊断要点。
分析:此证是因人体阳气不足,寒邪侵袭为患。寒为阴邪,主收引,主疼痛,其性凝滞。气血为寒邪阻遏,经脉不利,则疼痛拘挛。遇寒冷则凝滞收引加剧,故痛甚如刀割,甚则屈伸不利;遇热则寒凝暂解,气血又复流通,故痛减症缓;寒邪伤阳,阳气不足则形寒肢冷;脉弦紧、舌苔白,也是寒凝之象。
本证常见于痛痹、漏肩风、筋痹、鹤膝风等。
本证与风湿病中的寒湿痹阻、风寒湿痹阻、肝肾阳虚等,皆可见肌肉关节冷痛,得温则减等共性症状。但寒湿痹阻证因夹湿邪,故以困沉痛为主,下肢肿胀明显,脉濡苔腻为特点,不同于此症疼之剧烈如刀割;风寒湿痹仍三邪相合,故有疼痛游走的特点,与本证疼处固定不同;肝肾阳虚,属正虚之候,虽兼寒凝其四肢欠温,但腰膝软,冷痛,头晕等肝肾亏虚之象明显,往往病程日久,关节畸形,与之寒实之证明显有异。
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乌头汤加减。
乌头12g 附子9g 肉桂9g 细辛3g 川椒6g 羌活15g 秦艽12g 白芍15g 甘
版权所有 河南风湿病医院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时刻在线 豫ICP备17002169号-1
联系电话:0371-65591140 传真:0371-65591522 医院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花园口游览区南侧(大桥收费站西侧500米左右)
来院路线:G9路公交车,花园口社区公交站下车,向前步行170米路东到河南风湿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