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辨证论治邪实痹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8/14  浏览次数:9231

;遇热则寒凝渐散,气血得以运行,故得热痛减。湿亦属阴,其性重浊粘滞,易阻碍气机,故肢体重着,痛处不移。寒湿偏盛,留于关节,故关节肿胀。舌质胖淡,舌苔白腻,脉弦紧、弦缓等为寒湿之象。

本证常见于痛痹、着痹、漏肩风、肌痹、筋痹、骨痹、鹤膝风、历节风等。

本证与风湿病中的风湿痹阻证、风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等,均可见肌肉关节楚、重着肿胀等湿邪为患的共性表现,但风湿痹阻证和风寒湿痹阻证,因夹风邪致病,故有疼痛游走,痛无定处的特点,与本证的痛处固定,显然有别;湿热痹阻证多因素体阳盛,内有蕴热,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郁而化热而致,以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疼痛,灼热等症突出;本证为寒湿痹阻,疼痛得热则减,皮色不红,更无其他热象,不难辨别。本证与风寒痹阻证,虽均可见肢体关节冷痛等症,但风寒痹阻证者,为风邪所病,痹痛游走不定,且无湿邪为患之肢体关节重着等症;本证寒湿为患,痹痛固定,肢体关节重着。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桂附姜术汤加减。

桂枝12g  附子9g  干姜9g  党参12g  白术15g  海桐皮30g  姜黄9g  白芍15g  甘草6g

方中以桂枝、附子、干姜温经散寒;党参、白术健脾渗湿;片姜黄、海桐皮祛湿通络;白芍、甘草和血通络,缓急止疼;大枣、甘草调和诸药。湿盛者,加苍术、茯苓;挟风者,加荆芥、防风。

临床尚可选用附子汤、乌头汤、海桐皮汤(《圣济总录》)。

6.风寒湿痹阻

症状:肢体关节冷痛沉重,痛处游走不定,局部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气候剧变则疼痛加剧,遇寒痛增,得温则减,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沉紧、弦缓。肢体关节冷痛沉重,痛无定处,遇风寒加剧,得温则减,是本证诊断要点。

分析:风性善行,走窜不定,风邪乘虚侵袭人体皮毛肌肉筋骨关节,则疼痛游走不定;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血,经络不通,故局部冷痛;湿性重浊,使气机滞留不散,伤于湿则感重浊不适。因此,风寒湿痹阻证主要表现为冷痛、重着、痛处游走不定为辨证要点。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乃风寒偏胜之证;若系寒湿偏胜,则见舌暗,苔白腻,脉沉紧。

本证常见于行痹、痛痹、着痹、历节风等。

本证与风湿病中的风湿痹阻、寒湿痹阻、风湿热痹阻等,皆可见肌肉关节楚、重着、肿胀等湿邪为患的共性表现。虽风湿痹阻证因夹风邪致病,疼痛游走,痛无定处与之相同,但寒象不明显;寒湿痹阻则未夹风邪,而疼痛固定不移,局部冷痛;风湿热痹阻因夹热邪,其疼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