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普园地 | >> 首页 - 科普园地 |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8/14 浏览次数:9234
寒热并重时,应与气阴两虚证辨别。气阴两虚证,多由久痹不愈,致使正气虚弱,其肌肤关节筋骨外受邪气侵袭、内又失其所养,故虽有关节肌肉疼痛楚、结节红斑、局部怕冷等表现,但心悸、气短、周身乏力、自汗盗汗、舌胖色红苔白或无苔等症,是寒热错杂证见不到的。
本证常见于骨痹、历节风、皮痹等。
治法:清热除湿,温经散寒。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15g 羌活12g 独活12g 防风12g 细辛3g 白芷12g 黄芩9g 石膏30g 生地15g 当归15g 白芍15g 川芎9g 白术15g 茯苓12g 甘草6g
方中秦艽,苦辛、平,为通痹之良药,因其性平,故外邪阻滞经络,不论寒热,均可用其通络舒筋止痛。正如《本经》所言:“主寒热邪气……。”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白芷祛风散寒通络;黄芩、石膏、生地清热凉血;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柔筋;白术、茯苓、甘草健脾渗湿和中。本方寒热并用,祛风散寒,清热通络,佐以养血柔筋。适于寒热错杂证。
如表现为寒重热轻,可于其温经散寒、清热通络之方药中,重用或加用祛风散寒止痛之麻黄、细辛、当归、大枣、甘草等;若症见热重于寒,邪气以湿热为主,则可重用或加用清热燥湿止痛之防己、黄芩、苦参、丹皮、生甘草等。如患者阴虚发热,则可重用生地、青蒿等。
临床尚可选用桂枝乌药知母汤、白虎加桂枝汤、小活络丹。
12.气郁痹阻
症状:关节肌肉拘急疼痛,屈伸不利,疼处憋胀,时作攻窜,每因情绪变化而增减,常伴胸胁少腹或乳房胀满而痛,易怒,精神抑郁,善太息。舌质淡红、苔薄、脉弦。
分析:本证常因情志不遂,感受外邪而发痹病。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七情用过,伤及肝气,肝气拂郁,经脉气机不畅而痹阻,故见关节肌肉筋骨拘急疼痛,疼处憋胀;胸胁少腹、乳房乃肝经所布,肝气郁滞,经气不畅而作胀痛;易怒、善太息,脉弦均为肝气郁之象。
本证常见于筋痹、肝痹。
本证与瘀血痹之气滞血瘀证均可见关节肌肉或胸胁胀痛,善太息,脉弦等气滞见症。但往往本证为病之先期,若经久不愈,则气滞血瘀,出现局部刺痛、肿块、瘀斑等血瘀见症。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通络。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2g 当归12g 白芍12g 白术12g 茯苓12g 薄荷6g 炙甘草6g 秦艽12g 独活15g 生姜5g
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
版权所有 河南风湿病医院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时刻在线 豫ICP备17002169号-1
联系电话:0371-65591140 传真:0371-65591522 医院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花园口游览区南侧(大桥收费站西侧500米左右)
来院路线:G9路公交车,花园口社区公交站下车,向前步行170米路东到河南风湿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