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痰瘀致痹机制与辨证论治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7/31  浏览次数:8685

肺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治理调节全身的水液的输布与排泄,肺的宣发和肃降失常,水液停聚形成痰浊。⑤肾为先天之本,肾精、肾气充足,则血液生化有源,若肾精、肾气不足,导致血液生成亏少,血液运行不畅而成瘀血,故元·朱丹溪《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说:“肾藏精,血之所成也。”《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藏,主津液”,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凝聚生痰浊,血液失其温煦而涩滞为瘀。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又可灼精炼液为痰为瘀。⑥三焦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三焦通利则脏腑输布津液的道路通畅,津液升降出入正常而输布全身,三焦水道不利,水液停聚成痰浊,三焦气道不通,气行不畅则气滞血瘀

痰浊瘀血之形成虽以津血同源为内在联系,但又以脏腑气机升降为根本,因各个脏腑之气的生理功能及运动方式的有机综合,组成了气对津血的生化运行之共同作用,所以如致病因素影响某一脏腑之功能或其本身功能失调,必导致津血异变而为痰为瘀之病理产物,故五脏不平,为生痰致瘀之本。治疗痰瘀致痹时在祛痰化瘀同时要调理脏腑,脏腑功能正常则痰瘀自消。痰浊瘀血和脏腑相关,痰浊的形成与肺、脾、肾、三焦关系最为密切,瘀血的形成与五脏最为密切,要根据脏腑的具体病情施治。

4.从郁论治,《丹溪先生心法·六郁》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诸病多生于郁。”“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得升,当降不得降,当变化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皆可导致痰浊瘀血,六郁之中又以气郁为主,气郁可使血行不畅致血瘀、气血郁久化火致火郁、气郁使肝气不舒累及脾致痰郁、或食郁,故治疗时给予行气解郁为主,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火、食、湿、血诸郁自解,痰浊瘀血自消。

5.痰瘀同治,痰浊瘀血之间的关系密切,瘀血源于血液 ,痰浊源于津液,“津血同源”、“津血转化”,津和血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其作用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津液是血液化生的组成部分,津液在心肺的作用下进入脉中与营气相合化为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脉中脉外、有进有出、 有分有合。在病理情况下,津液停聚成有形或无形之痰浊,血液不畅成有形或无形之瘀血,痰浊或瘀血停滞在脏腑经络之中又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而致痰浊和瘀血共存,清·唐容川《血证论·瘀血》中也谈到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