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痰瘀致痹机制与辨证论治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7/31  浏览次数:8684

由外感六淫、饮食、七情所伤或脏腑功能失调等所致,但痰浊和湿邪、水液、肺、脾、肾与三焦关系最为密切,瘀血和寒邪、五脏、外伤、产后最为密切。痰浊瘀血又可互为病因。

痰瘀致痹的特点

痰浊瘀血导致的痹病常挟风、寒、湿、热、燥等邪,病情顽固,诊治困难,迁延难愈,病邪深伏体内或病变广泛,多脏器功能失调,病程较长,娄多峰教授称之为“顽痹”、“痰瘀痹”[2];由于病情较长,初始病邪大都减弱或消除,而主要病理变化难以修复,痰浊瘀血难以消除,并不断的堆积停聚,不断的作用于人体产生新的病理变化及新的病证,所以“顽痹”、“痰瘀痹”主要的病理基础是痰瘀同病、痰瘀胶阻[5]。痰浊瘀血致痹初起并不一定兼夹,而是以痰浊或瘀血为主,然久则痰病累血、血病累痰,出现痰浊瘀血胶阻之象;痰浊瘀血易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局部刺痛、固定不移、昼轻夜重;关节或肢体肿胀、水肿;病变局部肤色紫暗或有瘀斑,皮肤甲错或面、唇紫绀;痰瘀阻滞经络,气血壅遏则郁而发热。痰浊内阻,气血失运,脏腑及经络痹阻而致 “不通” “不荣”并见[2],可见机体消瘦,面色萎黄,肌肤干燥,肢体酸软无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苔滑,脉滑或细涩。痰浊瘀血既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所以痰浊瘀血导致的痹病往往病因互相交错,病机错综复杂,痰浊瘀血并见,病程较久,症状复杂怪异,诸多症状交互出现,病情多变诊治困难,其主要的特征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或脏腑亏虚,标实为痰浊瘀血并见。

痰瘀致痹的辨证施治

1.辨寒热、虚实、兼夹,以“通”为用,娄多峰教授提出了以寒热为纲,瘀血痰浊的成因为目的辨证方法,治疗时以通为用[6],辨寒热,热证多由热邪、温毒等所致,除痰浊瘀血致痹的见证外,多伴发热、口渴、面红目赤、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数等热证的表现;寒证多因感受寒邪引起,除痰浊瘀血致痹的见证外,兼有畏寒喜暖、得热症减、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缓等寒证的表现。辨虚实,一般认为痰浊瘀血属于“邪实”的范畴,多由六淫、七情饮食内伤、外伤等致痰浊瘀血而发痹病,或兼寒、热、湿、燥以及气郁多见标实之象,由于痹久入络,耗伤正气以及气虚不行、津亏不运及阳气衰微而见正虚之象,除痰浊瘀血致痹见证外,还分别兼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及脏腑虚的典型特征,其主要的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或脏腑亏虚,标实为痰浊瘀血并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