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普园地 | >> 首页 - 科普园地 |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7/31 浏览次数:8687
曹玉举 娄伯恩 王颂歌 李娜 秦涛 宜娟娟 付建丽
(河南风湿病研究所 河南风湿病医院 河南 郑州 450045)
摘要 从痰瘀致痹的病因机制及痰浊淤血致痹的特点、治法进行探讨,痰浊淤血多由外感六淫、饮食、七情内伤或病后产后、脏腑功能失调等所致,痰瘀致痹的主要特征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脏腑亏虚,标实为痰浊淤血并见,痰瘀致痹的治疗应从辨寒热、虚实、兼夹着手,同时要考虑气血、脏腑、气郁、痰浊瘀血等因素。痰瘀同病、痰瘀胶结是顽痹之重要病理基础,痰瘀并治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痰浊瘀血 痹病
痹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邪为患,痰浊瘀血留滞,引起经脉气血不通不荣,出现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甚则关节变形、肢体痿废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1]。《素问·痹论》说:“痹之安生?歧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内经》痹病理论为后世医家防治痹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痹病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痰瘀在痹病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痰瘀即是痰浊瘀血,痰浊是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停聚于局部的病理产物,是失去了津液功能的稠浊物质;“瘀血”是指凝滞的血液,即失去正常功能的血液。痰瘀既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素问·五脏生成》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明确指出瘀血与痹病的关系。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首先提出了瘀血的病名,论述太阳蓄血证治。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说:“人皆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主张“诸病之因,皆由血瘀”的学术思想,打破了过去认为“血瘀”必是“有形有物的积块”的观点,“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症何难。”提出了“痹有瘀血说”。《冯氏锦囊秘录》:“津液受病,化为痰饮,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聚肠胃或流注经络四肢,遍身上下,无处不到。其为病也,为喘咳,恶心呕吐、痞膈壅塞,关各异病、泄泻、眩晕、嘈杂、怔忡、癫狂、寒热、痛肿,或胸闷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点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百病中多有兼痰者”,提出了“痰饮致病说”。近代
版权所有 河南风湿病医院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技术支持:时刻在线 豫ICP备17002169号-1
联系电话:0371-65591140 传真:0371-65591522 医院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花园口游览区南侧(大桥收费站西侧500米左右)
来院路线:G9路公交车,花园口社区公交站下车,向前步行170米路东到河南风湿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