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如何对瘀血痹进行辨证论治?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8/14  浏览次数:7111

外出,共为主药;生地、知母益阴清热,协鳖甲以退虚热;丹皮凉血活血透热,协青蒿以透泄阴分之伏热。两方相合对热痹伤阴,导致的血瘀阴虚痹病较为适宜。

痹病阴虚血瘀的病人,由于久痹不愈,往往内舍脏腑,出现相应脏腑阴虚血瘀的脏腑痹,临床可根据受病脏腑的不同而适当选用方药。心阴亏虚、心血瘀阻而见心悸,心痛,或失眠,健忘,舌质红、或有瘀点,苔少,脉细数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养心安神,合冠心Ⅱ号方活血化瘀;肝肾阴虚、肝经络瘀而见脘胁疼痛,口苦,吞酸,手足心热,舌红少津,有瘀点,脉弦细,甚或皮肤有蟹爪纹络者,可用一贯煎,加丹参、郁金、赤芍、制香附等,滋养肝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肺胃阴虚、血脉瘀阻而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小便增多,或胃脘灼热刺痛,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数者,可用沙参麦冬汤滋养肺胃,酌加丹参、川芎、红花、丹皮、赤芍、郁金等活血化瘀。

临床尚可选用大黄虫丸加减。

9.阳虚血瘀

症状:痹证日久不愈,骨节刺痛,关节僵硬变形,冷感明显,筋肉萎缩,肌肤板硬,局部皮色暗滞;面色淡暗无华,形寒肢冷,畏风自汗,弯腰驮背,腰膝软,尿多便溏,或五更泻;舌淡暗嫩,脉沉弱涩。

分析:病久阳气不足,阳虚则阴寒内盛,无力推动血行,血凝为瘀,痹阻经脉,经脉“不通”“不荣”同时出现,故骨节刺痛冷痛,时轻时剧;邪气久羁,气血失荣,故屈伸不利,关节僵硬变形,筋肉萎缩;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腰膝软无力,甚至弯腰驼背,为病久延及肝肾,肝肾亏虚之象;食少便溏,乏力短气,乃脾阳亦虚,生化之源不足;形寒肢冷,关节冷感,自汗恶风等皆为阳虚外寒之象;皮色面色暗,脉涩等为瘀血之象。

本证常见于皮痹、筋痹、骨痹、肾痹等。

本证相似证的鉴别见“本节·气虚血瘀”。

治法:温阳祛寒,活血通络。

方药:附子汤合桃仁四物汤加减。

制附子12g  防风9g  独活15g  细辛3g  山茱萸15g  牛膝15g  肉桂9g  当归15g  川芎12g  桃仁9g  红花12g  黄芪30g  白术15g

本方主治因阳虚血瘀所致的颈痹痛。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散寒疗痹为主;桃仁、红花活血通络为辅;独活、防风、细辛祛风除湿通络;当归、山茱萸活血养血;牛膝、肉桂、黄芪、白术扶正。诸药协力,使阳复、血活、络通,而痹痛止。

临床尚可选用补肝汤、五加皮酒等方。

10.瘀痰胶结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关节常为刺痛,痛处不移,甚至关节变形,屈伸不利或僵硬,关节、肌肤色紫黯、肿胀,按之稍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