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如何对瘀血痹进行辨证论治?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8/14  浏览次数:7112

等证相鉴别:血虚血瘀与气虚血瘀均属虚实夹杂证候,然气虚血瘀者,见少气乏力,自汗畏风,懒言等气虚症状;血虚血瘀者见心悸,失眠,肢麻,两目干涩,面黄,唇甲淡或萎黄,肌肤甲错等血虚症状。当然两者也往往互见,出现血瘀气血虚证。气血两虚证则以气血亏虚,筋骨肌肉失于荣养,经络闭阻为主,因此气血虚之症状突出,而关节肌肉刺痛,皮色暗等瘀象不明显。

治法:活血养血,柔筋通络。

方药:圣愈汤加减。

熟地30g  当归12g  白芍15g  川芎12g  人参9g  黄芪30g

本方由四物汤加人参、黄芪而成,益气养血之作用为佳。临床加制首乌、鸡血藤、木瓜、枸杞子、阿胶及姜黄、郁金、延胡索、三棱、莪术、丹参等补血活血药,对血虚血瘀痹者,效果较好。

临床尚可选用当归补血汤,或三痹汤加减。

8.阴虚血瘀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筋骨刺痛,昼轻夜重,变形、甚则屈伸不利、筋肉挛缩,局部暗红有热感。低热,手足心热,形体消瘦,头晕,两目干涩,心胸、胁肋或胃脘部刺痛。舌质红,有瘀点或瘀斑,苔少,脉弦细数。

分析:由于阴液亏损,血脉不充,以致血液运行不畅而瘀滞,或因瘀血阻滞,妨碍阴精的化生,导致阴虚。阴虚血瘀,经络闭阻,筋骨肌肉失养则刺痛,昼轻夜重,甚则变形,屈伸不利,筋肉挛缩。阴虚内热,虚热蒸发于外则局部暗红。除手足心热、消瘦、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的证候外,随血瘀波及病位的不同而出现心胸、胁肋、胃脘等处疼痛甚至刺痛,舌有瘀点、瘀斑等瘀证的证候。

本证在风湿病中,常见于肾痹、筋痹、历节风等病。

本证应同风湿病中的热痹证、湿热痹阻证、阴虚内热证、寒热错杂证相区别。本证属虚实挟杂必有瘀血及阴虚内热见症,多见于病之晚期,热痹、湿热痹则均属实证,其热重于湿者,则表现为热痹;湿重于热者,或湿热并重者则表现为湿热痹阻。寒热错杂证因寒热之邪与气血相搏,交错难分,可表现为全身热象,而关节局部有寒象;或全身表现为寒象,而关节局部则表现为热象的特点。

治法:活血通络,滋阴清热。

方药:活络效灵丹合青蒿鳖甲汤加减。

当归15g  丹参20g  乳香9g  没药9g  青蒿12g  生地30g  知母12g  丹皮9g  鳖甲9g

活络效灵丹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为功效。方中当归活血补血,丹参活血通脉,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对于各种血瘀作痛颇有疗效。青蒿鳖甲汤为清虚热之代表方,用于热病后期,邪热未尽,深伏阴分,阴液已伤。方中鳖甲咸寒滋阴,直走阴分,以退虚热;青蒿芳香,清热透络,引邪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