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如何对瘀血痹进行辨证论治?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8/14  浏览次数:7110

背为主者,多兼肾气不足,可加杜仲、桑寄生、续断、淫羊藿等温补肾气;痹痛日久,或兼气血不足者,可加党参、黄芪、白术、鸡血藤等补益气血。乌附麻辛桂姜汤为辛温助阳、温经散寒之峻剂,两方合用对瘀血寒凝之痹病,常能收到较好效果,但应注意乌、附的用量及用法,避免中毒。

临床尚可选温经汤。

3.血瘀湿阻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刺痛,痛处较为固定,且有明显的重着感,肌肤麻木不仁,或患处表现为肿胀,皮色暗,行动不灵便,得热得按则痛可稍缓,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濡缓涩。

分析:湿为阴邪,湿性重浊粘滞,易遏经络气血,导致血瘀湿阻。瘀血内阻,经络不通,故局部刺痛,皮色暗、脉涩,其疼痛常有定处。湿邪停留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疼痛麻木,痛虽不很剧烈,但缠绵难已,重着麻木,肢体关节笨重难移,活动受限。脾恶湿,湿困脾,脾主运化的功能失职,所以多兼有胸闷、食少、纳呆、腹胀、大便稀薄,舌淡苔腻,脉濡缓等脾虚湿困症状。肢体关节常呈肿胀,乃湿邪聚于关节之征;湿盛则阳微,故喜暖畏寒,得热熨、按摩之后,阳气暂时得到宣通,疼痛麻木可以稍减,但移时湿邪复聚,则又复故。

本证常见于肌痹、脉痹、脾痹等。

血瘀湿阻证应与瘀痰凝结证、血瘀寒凝证、血瘀气虚之痹病鉴别。详见有关章节。

治法:活血化瘀,除湿通络。

方药:桃仁四物汤合苏羌达表汤加减。

桃仁9g  红花9g  川芎12g  赤芍9g  当归12g  熟地9g  苏叶9g  防风9g  羌活12g  白芷9g  萆30g  菖蒲9g

桃仁四物汤由桃仁、红花、熟地、川芎、当归、赤芍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使瘀血消散,脉络通畅,疼痛可止。苏羌达表汤适于风湿俱盛者,方中苏叶、防风、羌活、白芷祛风胜湿;杏仁、生姜、茯苓皮、橘红祛湿化痰。两方合用,有活瘀祛湿通络疗痹之功。加萆、菖蒲重则除湿。

临床尚可选用温痹汤。

4.瘀热痹阻

症状:关节肿热疼痛呈针刺状,部位固定,肌肤暗红色斑疹,手足瘀点累累,二手白紫相间,二腿网状青斑,口糜口疮,身热汗出,烦躁多怒,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弦数或涩数。

分析:风湿病日久不愈,瘀血已成,或外感风寒湿之邪,郁而化热,血热相结。瘀热阻塞经络关节,可见关节肿热疼痛如针刺;瘀热阻塞体表脉络,故见手足瘀点累累,二手白紫相间,二腿网状青斑;热邪外蒸内扰,则身热汗出,烦躁易怒;热迫血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则见紫斑;瘀热阻塞下焦水道则见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弦数或涩数为瘀热之象。

本证可见于热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