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如何对瘀血痹进行辨证论治?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8/14  浏览次数:7108

达,肌肤失荣,故见皮肤干燥无光泽或肌肤甲错;血瘀阻络日久,溢于脉道之外,故见面色黯黧、舌紫、脉涩等;血瘀郁热,故见舌苔薄黄。

本证在脉痹、筋痹、骨痹、心痹等病中最为多见。

本证为典型的血瘀为主的证候,其他挟杂证不明显。其与气虚血瘀证、痰瘀胶结证、瘀热痹阻证等,临床都可出现肌肉关节刺痛、部位固定不移、舌紫暗、脉涩等瘀血之共性表现,但气虚血瘀证可见气短乏力、汗出易感冒、头晕等症,属虚实挟杂证候;痰瘀痹阻证,为痰瘀并见;瘀热痹阻证则另兼有热象,临床应易鉴别。

治法: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桃仁12g  红花12g  当归15g  川芎9g  没药9g  五灵脂9g  香附30g  秦艽15g  羌活15g  牛膝15g  地龙9g  甘草6g

方中秦艽、羌活祛风除湿;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祛瘀;没药、五灵脂、香附行血止痛;牛膝、地龙疏通经络以利关节;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祛风除湿的作用。

临证尚可选桃仁四物汤、活血效灵丹等。

2.血瘀寒凝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如刀割针刺,逢寒加剧,得热痛减,痛处固定不移,日轻夜重,关节不可屈伸,痛处不红不热,常有冷感,皮色暗紫。舌质淡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紧。

分析:寒邪最易伤及阳气,闭阻经络形成瘀血内结,经络不通,故局部刺痛、剧痛,如水冷冰凝然。又因痛剧故关节屈伸不利。遇热后寒邪暂散,血瘀得缓,气血又复流通,故痛可暂减。遇寒则血凝络闭加剧,故痛剧。夜间属阴,寒邪瘀血均为阴邪,阴邪旺于阴分,故夜间痛剧。皮色紫暗,有冷感,及舌脉均系瘀血寒凝。

本证在脉痹、筋痹、骨痹、外伤后遗症中最为多见。

本证与其他瘀血痹病都可出现肌肉筋骨、关节刺痛、部位不移、舌暗、脉涩等瘀血共性表现。但因病机不同,又各有其不同的主症或兼症,血瘀阳虚痹者,当见阳虚之象;瘀痰凝结证为瘀痰并见;血瘀湿滞痹病则兼见湿邪闭阻之象等。

治法:活血化瘀,温经散寒。

方药:身痛逐瘀汤合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桃仁12g  红花9g  当归15g  川芎9g  五灵脂6g  没药9g  牛膝15g  地龙9g  秦艽15g  羌活12g  乌头9g  麻黄6g  细辛3g  桂枝9g

方中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五灵脂、没药活血通络止痛;牛膝、地龙通利经络;秦艽、羌活祛风除湿散寒。痹痛以肩肘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酌加威灵仙、姜黄、白芷祛风通络止痛;痹痛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可加独活、防己、萆等祛湿宣痹;痹痛以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