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如何对瘀血痹进行辨证论治?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8/14  浏览次数:7109

、脉痹、皮痹等病。

本证需与风湿病中的瘀血痹阻、痰瘀痹阻、阴虚血瘀证相鉴别。本证、瘀血痹阻及痰瘀痹阻为瘀血实证。瘀血痹阻可见肢体关节痛处拒按,伴瘀斑;痰瘀痹阻以关节肢体肿胀或皮下痰核结节为特点。阴虚血瘀证属虚实夹杂证候,除见瘀血之症,又可见低热、舌红苔薄等虚热之象。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方药:清痹汤加减。

忍冬藤60g  败酱草30g  络石藤30g  土茯苓30g  老鹳草30g  丹参30g  赤芍15g  丹皮12g  鸡血藤30g  香附20g

本方忍冬藤、土茯苓为清热解毒通经疗热痹之常用药;络石藤、老鹳草均性平,祛风除湿通络而不助邪热;丹参、赤芍、丹皮、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香附理气通络。临证若见风热表证加金银花、连翘;气分热盛加石膏、知母等。

临床尚可选用玉女煎(《景岳全书》)加味。

5.血瘀气滞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刺痛胀痛,痛处不移,日轻夜重,局部肿胀或有硬结、瘀斑,或身痛某部有发冷发热感。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胸胁胀痛,善太息,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分析: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素情志不遂、肝气郁滞之人,日久最易导致血瘀;或素有血瘀之人,同时也往往瘀血阻滞气之运行,形成血瘀气滞,或气滞血瘀之症。由于机体气滞血瘀,经气失和,感受外邪或外邪闭络,致经络不通则可形成血瘀气滞之痹病。关节肌肉刺痛,痛处不移,日轻夜重或有结节,属瘀血证之特征;局部胀痛,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善太息,为气滞之征。舌脉也均提示血瘀气滞。

本证在皮痹、筋痹、肝痹等病中最为多见。

本证与瘀热痹阻、血瘀湿阻、血瘀血虚等证临床宜予鉴别:瘀热痹阻证以瘀血证兼有热象为特点;血瘀湿阻以瘀血证兼见四肢沉困、胸闷纳差为特点;血瘀血虚则以瘀血证兼有头晕目眩、面色萎黄、心悸、失眠、肢麻,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为特征。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理气。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2g  红花12g  生地12g  赤芍12g  川芎9g  当归15g  柴胡12g  香附30g  枳实9g  甘草6g  桔梗6g  牛膝15g

本方由四逆散合桃仁四物汤加味而成。四逆散疏肝解郁;桃仁四物汤活血化瘀;配伍桔梗、牛膝理气活血、调和升降。临床加鸡血藤、桑枝、羌活、独活、防风以通络蠲痹。对该证效果良好。

临床尚可选复元活血汤加减。

6.气虚血瘀

症状:肌肉关节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往往持久不愈,或局部有硬结、瘀斑,或关节变形,肌肤麻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