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新闻动态 >> 首页 - 新闻动态
痛 风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8/11  浏览次数:7666

持在正常范围。

1)排尿酸药:本类药具有下述3种作用:①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②增加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③增加肾小球对尿酸的滤过率。其中主要是抑制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其排泄。适用于血尿酸增高,肾功能尚好的患者。如病人肌酐清除率低于80ml/分时疗效开始降低,至30ml/分时无效。对于年龄>60岁,尿尿酸排泄>4.1mmol/d且可疑尿道结石者不宜应用。此外,采用排尿酸药治疗时,应强调保障尿量充沛和碱化尿液。排尿酸药目前常用的有以下3种。

①丙磺舒(羧苯磺胺):胃肠吸收完全,血清半衰期612h24h70%从循环中消失,但其代谢物仍有排尿酸作用,故其最大作用发生于服药后数日,一般从0.25g开始,每日2次,两周内增至0.5g,每日3次,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日3.0g,约5%病人发生皮疹、发热、胃肠反应,偶可引起急性痛风发作,可辅以秋水仙碱治疗。本药属磺胺类,对磺胺过敏忌用。

②苯磺唑酮:是保泰松的的衍生物,排尿酸作用较丙磺舒强,且有微弱消炎止痛作用。自小剂量开始,50mg每日2次,渐增至100mg每日3次,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800mg,和丙磺舒合用有协同疗效,适用于某些难治的病者。副作用同丙磺舒,但对胃粘膜刺激及骨髓毒性较高。

③苯溴酮(苯溴马龙,痛风宁):为强有力的排尿酸药,在欧洲广泛应用已有多年。由于其毒性低,对肾功能不全者其疗效优于上述药物,适应于不宜应用丙磺舒和别嘌呤醇或具广泛痛风结节者,每日125100mg90%患者可控制高尿酸血症。

2)抑制尿酸合成药:本类药物的突出代表是别嘌呤醇,通过竞争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次黄嘌呤不能氧化成黄嘌呤,黄嘌呤不能转化为尿酸。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对排尿酸药过敏或无效,尤其是不宜使用排尿酸药的病者。剂量为100mg,每日3次,可增至200mg,每日3次。近年有认为别嘌呤醇可以每日1次用药,其疗效与分次用药相同。此药与排尿酸药同用可加强疗效,特别适用于痛风石严重而肾功良好的病者,但一般不需联用。副作用有皮疹、发热、表皮坏死松解,肝和骨髓损害等。多见于肾功能不全的病者。因此,有明显肾功不全者,别嘌呤醇的剂量亦应减半。用药出现尿酸转移性痛风发作,可辅以秋水仙碱治疗。

5)物理疗法:超短波电疗法、渐加温浴、直流电水浴、湿布包裹法、蒸汽浴。

2.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风寒湿痹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或呈游走性痛,或呈关节剧痛,痛处不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