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以敛阴,并用远志宁神护心,甘草、大枣调和诸药而护脾。更取羊肾1枚以脏补脏,肾强则气化能施,膀胱所藏之津液自能出矣。17味药中,仅有主“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之防风和“利关节”之桂枝治外痹,但全方实从《金匮要略》治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而来,且以“逐风湿痹”之干姜易生姜(3药主治出《本经》)。因此,其祛外痹的药味看似不多,但祛外痹之功甚伟。通观全方,仅用少量清利之品,而以大量补益之品群之,可谓步步为营,时时顾护正气而时时不忘祛邪。此方虽未说明兼治外痹,但以方测证,其兼治外痹甚明。《辨证录》论脏腑痹的治疗也是反复强调益脏腑之气血,补正以助祛邪。这应给后人以重要的启示。
5 小结
自从《黄帝内经》提出脏腑痹的概念后,后世医家多将脏腑痹当成一般的脏腑病,而较少与外痹联系起来考虑,因而对脏腑痹的理解步入误区。实际上,脏腑痹是外邪侵袭成痹后,外痹日久,乘正气虚衰之时,内传脏腑而成。此时不仅在内有脏腑的气血凝涩,而且在外的五体气血凝涩依然存在。
脏腑痹是内外合痹,是外痹及其继发的脏腑病的合称。尽管脏腑痹病内外均因血气凝涩不行而呈现出实象,但终究是因虚致实,虚多于实,此时仍应固护正气为先,内外兼顾,攻补兼施,尤重补虚,而不可冒昧攻伐,徒伤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