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浅探《黄帝内经》脏腑痹的证与治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09/10/12  浏览次数:4218

易复感于邪,外痹终究不愈;单纯疗内痹,则外痹不愈,而复传入里。
   ⑧从古代较系统地论治脏腑痹的方书中,以方药测证,脏腑痹当是内外合痹,下文将就此重点论述。
4 脏腑痹的治疗
4.1 脏腑痹的治疗当内外兼治
   北宋官修方书《圣济总录》[9]堪称系统论治脏腑痹之翘楚。该书理论多引据《黄帝内经》,后世对其方药颇为推崇。其所载治疗脏腑痹的48方大多配伍了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细辛等祛风除湿散寒药,否则多伍以治疗痹病常用的乌头、附子、桂枝、白术、川芎之类。以方测证,可知这些方绝大数是内外兼治的。另外,在部分方中,明确指出兼治外痹。如“治肝痹两胁下满,筋急,不得太急,疝瘕四逆,抢心腹痛,目不明。补肝汤。”其中筋急四逆为典型的外痹(筋痹)症状,其余为常见的肝虚不得疏泄症状。其方用柏子仁、山茱萸之酸甘柔润养肝,防风、独活祛风散寒,乌头、细辛通痹止痛,桂枝、附子温肾暖肝,薏苡仁、茯苓利湿,甘草、大枣护脾。全方12味有攻有补,内外兼治,遣方用药堪为后人取法。
   《圣济总录》以后,对脏腑痹的研究进展甚少,直至明代朱《普济方》收集的脏腑痹方中,除心痹增加了6方外,其余完全抄录《圣济总录》。后世论脏腑痹的证治之方,也多源于此书。
   清代陈士铎《辨证录》“痹证门”中论脏腑痹者八则,虽未能全面,但理法方药俱备,与《圣济总录》基本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风寒湿同结于胃而成痹”和“风寒湿之犯于三焦”可视为对《黄帝内经》六腑痹的补充。
4.2 脏腑痹的治疗当攻补兼施,尤重于补
   高世说:“痹者,闭也,血气凝涩不行也。”因此,脏腑痹内外均可见血气凝涩不行之实象,但其呈现出的实象,多是因虚致实。同时,脏腑痹的产生以正气内虚为基础,证见内外夹杂、虚实夹杂、正虚严重,所以治疗颇为棘手,祛邪则恐伤正,扶正又恐助邪,所谓“其入脏者死”表明了治疗的难度。此时应以固护正气为先,不可冒昧攻伐。《圣济总录》尤其注意了这一点。其治疗脏腑痹,采用攻补兼施的方法,而尤重于补虚,前述的补肝汤就是如此,尽管证见两胁下满、疝瘕、抢心腹痛等肝失疏泄之实象,但毕竟为肝虚失养所致,故治以暖肝养肝为主,配合祛风除湿,而未径用疏肝伐肝之品。再如“治胞痹少腹膀胱按之内痛,黄芪汤。”一般人认为可能是大实证,但其方以黄芪、人参大补元气,当归、芍药生血养血,干姜、桂枝温通阳气,麦冬、生地清热而能养阴,仅用黄芩清气,泽泻、赤苓利水,而有五味子以摄气,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