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联系上下文领会对脏腑痹的论述,即不难得出这一结论。
②从脏腑痹的形成过程来看,脏腑痹是五体痹病久不去,邪气内舍于其所合的脏腑形成的。如:“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这里“内舍于肾”的,不是骨痹这种病,而是复感之邪,只有病邪才可深入脏腑。此时,很明显,“骨痹不已”依然存在。因此,这句话完整的说法是“骨痹不已,复感于邪,邪内舍于肾,骨痹仍不已。”但古人常用省文之笔法,以图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③脏腑痹发生虽主要由其相应的体痹内舍而成,但实不止一途。如《玉机真脏论篇》:“肺痹……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所以肝痹的外痹证候就既可以是筋痹,也可以是皮痹的证候因而错综复杂,不便于描述。不如仅冠肝痹之名,以一“痹”字,即表明在外有皮肤肌肉筋骨之痹(五体痹),又以一“肝”字说明外痹内传于肝,既简单又明了。若再在各脏腑中描述各外痹的证候特征,实无必要。
④脏腑痹是由外痹日久,重感风寒湿邪内舍而成的。在外痹日久,正气虚弱之时,人体重感风寒湿邪,其结果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原有的外痹病证候加重,或者重感之邪长驱直入,形成脏腑病。无论哪种情况,外痹决无反而霍然而愈之理,只是有时脏腑病证候严重,使原有的外痹证候反而不够明显。
⑤《黄帝内经》对各脏腑痹的证候基本上是各脏腑病的典型证候实际上是提示凡痹病继见各脏腑病的典型症候者,应考虑外痹已经内传相应的脏腑。当然,脏腑痹的内痹证候还有很多,《黄帝内经》只举其中较有代表意义者。《黄帝内经》还有三腑未明确描述其证候,可能是由于根据前面五脏三腑痹的证候,举一反三亦不难推测出它们的特点:如胃痹当脘痛胀,食饮难下等;胆痹当有胆胀口苦等;三焦痹当有水液气化不利等。
⑥南宋严用和《济生方》和元代孙允贤《医方大成》中都有“筋痹之为病,应乎肝,其状夜卧则惊,饮食多,小便数”等语,特地将所有体痹“内舍”五脏改为“应乎”五脏,虽有将体痹与脏腑痹混淆之嫌,但其认为体痹可兼夹脏腑病是显而易见的。清代吴瑭《温病条辨》说:痹“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矣。”林佩琴《类证治裁》治五脏痹都是在五痹汤的基础上加味,均说明外痹可兼夹脏腑病。(注:《黄帝内经》五痹即五体痹,属外痹,非指五脏痹)
⑦从临床实际来看,确有相当数量的病例,在外痹日久后,正气虚弱之时,常易继发脏腑病。此类脏腑痹,治疗常较为棘手。单纯治外痹,则内痹不除,而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