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痹病的论述颇详,除设《素问·痹论篇》和《灵枢·周痹篇》专题论述外,另有40余篇涉及痹病。在《黄帝内经》十三方中,就有两方是治疗痹病的。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病证,《黄帝内经》对痹病的认识和治疗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但后世对脏腑痹发明不多。为了更好地将《黄帝内经》痹病的理论联系实际,现对《黄帝内经》脏腑痹的证与治
略作探讨。
1 《黄帝内经》对脏腑痹的论述
1.1 脏腑痹的产生
《黄帝内经》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脏腑痹产生则主要有两条途径:①五体痹病久,邪留不去,正气虚,复感于邪,内舍所合之脏而成五脏痹。②由于饮食起居失宜等,致人体正气内虚,然后风寒湿气中六腑之俞穴,食饮应之,痹邪乘虚而入,内舍六腑而成六腑痹。另外,各种痹病日久不愈,病邪也可从外向里发展,此即“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因此,正气内虚是脏腑痹产生的基础。
1.2 各脏腑痹的证候特征
《黄帝内经》主要在《素问》的《痹论篇》、《五脏生成篇》、《玉机真脏论》内描述了五脏痹和三腑痹(肠痹和胞痹)的证候特征,归纳如下。
肺痹:①肺痹者,烦满喘而呕;②淫气喘息,痹聚在肺(《痹论篇》);③(面色)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五脏生成篇》)④肺痹,发咳上气(《玉机真脏论篇》)。
脾痹:①脾痹者,四肢解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②淫气肌绝,痹聚在脾。(《痹论篇》)
心痹:①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②淫气忧思,痹聚在心;(《痹论篇》)③(面色)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五脏生成篇》)
肝痹:①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②淫气乏竭,痹聚在肝;(《痹论篇》)③(面色)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名曰肝痹;(《五脏生成篇》)④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玉机真脏论篇》)
肾痹:①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②淫气遗溺,痹聚在肾;(《痹论篇》)③(面色)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五脏生成篇》)
肠痹: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痹论篇》)
胞痹: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痹论篇》)
按前人普遍的看法,上述肠痹当已包括小肠痹和大肠痹,而胞痹则指的是膀胱痹。
关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