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 遗传因素与远端指间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有关,遗传常涉及染色体单基因异常。该基因使得此型骨关节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比男性高10倍。近年来发现,Ⅱ型胶原遗传基因缺陷可能是家族骨关节炎的基本病因,其机制可能是女性呈性染色体显性遗传,男性呈隐性遗传。
其他 雌激素缺乏、维生素D和维生素C的低摄入、免疫因素、软骨基质的改变等均可提高骨关节炎的发病率。
骨关节炎的系统防治
认识误区要改变
骨关节炎需要使用抗生素 现在,很多患者一听到“炎症”、“发炎”等字眼,就跟细菌感染联系在一起,认为需要使用消炎药——抗生素。其实,医学术语里的炎症包括感染性炎症和无菌性炎症两种。感染性关节炎有关节疼痛、肿胀症状,还伴有全身发热、关节周围发红等症状,血常规等检查指标也会有相关变化。而骨关节炎属退变性关节炎,为无菌性炎症,需要服用关节软骨保护性药物和消炎镇痛药,能起到对因治疗和缓解症状的作用。如果盲目、长期使用抗生素,不仅没有良效,还会引起细菌耐药、真菌感染等不良副作用。
软化骨刺 很多骨关节炎患者要求服用软化骨刺的药物,而不知骨刺是在关节软骨破坏区周围出现的骨质增生,已形成正常骨质。因此,依靠所谓的软化骨刺药物是不能消除骨赘的。如果骨头可能通过某种药物软化、消除,那么,该药物就可以软化人的正常骨头,将带来很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事实上,市场上各种号称能软化骨刺的药物,基本都达不到软化骨刺的目的。
镇痛药服用越多越好 有些患者起初出现关节疼痛时,吃一片镇痛药即可好转,可现在一次吃两片也不能控制疼痛,遂逐渐加量,甚至服用正常用量的3倍。其实,药物在体内有一定的半衰期,这与药物的作用时间密切相关,所以有的药一天需服3次,有的药一天1次。镇痛药到达体内后,其镇痛效果并非与用量成正比,当达到一定剂量水平后,增加药量并不增强镇痛效果,长期服用反而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头痛、眩晕、视力障碍、胃痛等。此外,部分患者同时服用不同的镇痛药。不同的镇痛药有可能成分相同或作用机制相同,同时服用有过量危险。非甾体类镇痛药之间还存在交叉过敏现象,长期大量合用可明显增加肝肾毒性,增加胃黏膜损伤程度。另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化学反应,也有损健康。所以,同时服用多种镇痛药往往只能是1+1≤2的结果,而副作用则可能是1+1≥2。
大量补钙 人体的骨质由2/3的钙和1/3的有机质组成。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不同。骨质疏松是由钙和胶原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