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特色是分证论治,证候机理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现将近5年来本病中医证候学研究的有关进展分析如下。
1 证候的分布以及流行病学调查
马晓等通过对13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发现肾虚督寒证62例,邪痹肢节证42例,邪及肝肺证27例,并发现各组证型在性别、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袁福林辨证论治该病20例,其中中医辨证虚寒型10例,阴虚型6例,血瘀型2例,湿热型2例。徐玲、田侃民通过对11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总结,发现外受寒邪诱发的患者有105例。同时,他指出所有患者均有初起腰膝酸软、不耐久劳、背寒怕冷的感觉,其余症状按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记忆力差,眠差多梦,头晕目眩;夜尿次数多,小便频频,尿后余沥;咳嗽胸闷;气短心悸;听力减退,耳鸣、耳疼;反复发作的眼部症状;女性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月经不调,约90%男性病例有遗精早泄,少数病例约10%有家族史。马桂琴等运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调查了263例病人,其中前瞻性病例109例,回顾性病例154例,可见湿热阻络147例,瘀血阻络145例,肝肾阴虚100例,肾阳气虚95例,气血亏虚33例,寒湿阻络25例,痰瘀阻络10例。同时建立各证候模型,并进行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以及Kappa检验,证实模拟诊断与原始诊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为今后强直性脊柱炎证候标准的规范研究打下了基础。
2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研究
2·1 病因病机研究
陈纪藩教授认为,该病肾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风寒湿邪等因素起着诱发的作用。钱森等认为,本病多由肾气虚、督脉失养、脊骨受损所致。庞学丰认为,本病是由于肾水匮乏不能濡养督脉,六淫之邪乘虚而入,直中伏脊之脉,气血凝滞,筋骨不利以致拘萎不用而形成,并认为补肾壮督为关键所在。娄明洁等认为,本病多由于机体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督脉失固、阳气衰微及风寒湿邪留滞日久,肝脾肾虚,运化津液功能失常,与多种原因所形成广义之痰饮,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可到,痰浊瘀血久积不去,则出现脊柱、四肢强直变形。李燕梅认为,由于患者禀赋不足,或由于调摄不慎,房室不节,嗜饮无节,以及惊恐、郁怒、病后失调等,遂致气血、肝肾亏损,风寒湿邪内侵筋骨,痹阻经脉,气血不通,瘀痰凝滞,筋骨失养,关节筋骨闭滞而发本病。该病呈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候。苗后清等认为,该病初起,外因主要为邪毒侵袭,内因多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