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09/10/27  浏览次数:3358

度为95·15%,表明两种方法一致性相当可靠。因此提出“证”可看作是一种由相应的“症”所构成的模集合,可通过对“症”、“证”等模拟量化的方法,建起相应疾病的符合中医诊疗思维规律的数学模型李氏等调查1 607例风湿病患者,462例RA患者疼痛症状的因时变化规律,发现不同种类、证型间疼痛的时间节律存在同步差异,提示对病、证的动态
演变及时相特征予以深入研究,并透彻地研究有关指标的依时变化规律,可能成为证候机理研究的新的切入点。
   2 RA证候、治法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胡氏等用ELISA法测定了127例RA 4种证型(寒湿阻络证、湿热阻络证、气阴两虚证、肝肾两虚证)的患者和32例正常人血清sIL-2R以及其他有关指标。结果4种证型患者sIL-2R的水平均显著升高,治疗后又明显地下降。肝肾两虚证sIL-2R的水平高于其他3种证型;4证共同主要症状与sIL-2R之间未见特异性。提示以上4种证型可能存在着4种不同的免疫功能状态,但单一的sIL-2R不能反映证型的特点。小野孝彦探讨了RA的证(寒、热、阴虚、水湿、血虚、瘀血、气虚、气滞)与血中免疫复合物(CIC)的关系,发现①血证组的CIC较非血证组明显增高;②血证组的C3C4较非血证组明显降低;③RA时的血证与CIC有一定关系。证候与治法存在内在关联,RA治法的研究对于候机理的阐明有重要意义。胡氏等以清热利
湿,通络止痛为法,应用风湿安冲剂(知母,黄柏,黄芪,木瓜,忍冬藤等)治疗湿热型RA患者68例,结果可明显提高患者NK细胞数量,并可使T4及T4/T8比值降低至正常范围,并通过降低RA患者的IL-6及sIL-2R水平,达到阻止或减轻滑膜炎症及关节软骨的破坏。郝氏等观察了清热燥湿方(二妙散加味)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以及免疫调节机理。结果给药组足爪组织中前列腺素(PGE2)含量、血清总补体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致炎后明显降低了的外周血anae+细胞百分率(p<0·01)获得明显提高,且给药组血清溶菌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吕氏等研究发现宣发膜原法(达原饮等)可推迟小鼠免疫性关节炎的发病时间,降低发病率,降低小鼠血清抗Ⅱ型胶原抗体IgG2a、IgG2b、IgG1水平和IgG2a+IgG2b/IgG1比值,降低淋巴细胞产生INF-的水平,提高其产生IL-10的能力,提示宣发膜原法不仅能抑制小鼠对Ⅱ型胶原的免疫反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