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久病入络”学说在顽痹证治中的运用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09/11/10  浏览次数:3117

,或伴有全身发热,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烦渴口干,小溲黄,大便干,舌苔薄黄或黄腻,舌质暗红,脉有数象。寒热错杂型,其症状多复杂,或局部发热,而全身怕冷,或局部怕冷,而全身症状又有热象。

治则及辛通之法

    对于本病的治疗,正如叶天士所云:“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这是《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的一条重要法则。新邪指新感受邪气的急性痹证或慢性痹证的活动期,用疏散、清热等祛邪的方法,称急散。宿邪是指慢性痹证,迁延日久,邪深而正气虚弱,有邪而不能急攻,正虚而不能峻补,急攻则驱邪伤正,欲速则不达;峻补虽扶正而滞邪,使邪不能外达。所谓缓攻是指使用药性较为缓和的攻药缓缓治疗,或攻补兼施,以浸酒或泛丸的方法缓缓图之。另外《临证指南医案》上又指出:痹在阴分,不可伤阳,即风在阳分,痹在阴分,治痹不可损伤阳气,以及虚人久痹宜养肝肾等。

  中医理论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对于顽痹因“久病入络”而出现瘀血阻络而致闭阻不通者,治疗上当抓住一个“通”字,这是非常重要的,务必使经络通畅,气血流行,关节通利,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气分不效,宜治血络。”本法包括范围较广,辛温通络、甘寒通络、祛风通络、搜风通络、行气活血等均属之。叶氏强调治疗主在“通络”,以辛为治,或辛润,或辛温,或辛咸。盖辛则通,润则濡其干,温则散寒,咸则软坚入肾,使血络瘀滞得以通畅,气机调畅,邪去正安。

  在用药方面,以活血通络药物为主外,又当分清寒热虚实,病情之轻重、浅深的不同而遣药。具体地说,常用活血化瘀之品有桃仁、红花、当归尾、丹参、赤芍、丹皮、乳香、没药、川牛膝等,使瘀血除、新血生、络脉通。常佐化痰药,如制南星、白芥子、法半夏、牡蛎等。对于寒甚者,以麻黄、桂枝、川草乌、细辛、附子等辛温通络,使寒散、痛止、关节利。对热甚者,用石膏、知母、黄柏、生地、水牛角、黄芩、连翘、虎杖、白花蛇舌草、忍冬藤、青风藤等辛凉通络,使热解、血凉、经脉通。对于实证,以祛邪为主,除上述消瘀、化痰、驱寒、清热外,配以散风、除湿之品,药如防风、羌活、白芷、独活、防己、威灵仙、豨莶草、苍术、茯苓、薏苡仁等。对于虚证,常用柔润之品,以濡其干,通其络,使用药物有生地、熟地、当归、白芍、枸杞、鸡血藤、杜仲、狗脊、骨碎补、仙灵脾、仙茅、黄芪、党参、白术、肉桂、鹿角片、补骨脂、巴戟天、川断、山药等。对于病情轻者,当投以行气活血之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