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久病入络”学说在顽痹证治中的运用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09/11/10  浏览次数:3118

痹久必瘀

  顽痹是一种慢性疾患,以关节严重变形、肿大、僵化、筋缩肉卷、不能屈伸、骨质受损为主要表现。其发病机理除了正气不足,“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外,“血瘀”应该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清·王清任“痛久必有瘀血”,瘀血作为第二致病因子,阻滞经络,使痹证加重,故“瘀血”之病机在顽痹中不可忽视。当然,作为第二致病因子还有痰浊阻络,因其多与瘀血并见,故略之。正如《素问·痹论》所说:“病久入深,营卫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素问·缪刺论篇》所云:“今邪客于皮毛,入舍经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清·叶天士所云:“经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他为败痰凝瘀,混处经络。”为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造成气滞血瘀,津液涩滞,肢体、关节失于温养所致。因此,其病机是风、湿、瘀、虚共存,因当痹证发生后,由于外邪的性质及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的不同,又有寒、热之别。其病理变化总以瘀阻为主。根据中医学传统的“瘀血”证表现以及顽痹的临床见证,以“辨证求因”来分析,可以认为顽痹的病理学改变的共同特点是“血循瘀滞,络脉痹阻”,即所谓“久病入络”。

   总之,顽痹乃正虚,感受外邪并与禀赋(遗传)体质有一定关系。临床上出现的肿痛、络脉病变、关节变形及气血亏损,与风寒湿热等因素,特别是瘀的病理因素有关,可以作为原始病因之一,又可作为主要病机贯穿于整个疾病的过程。

顽痹的瘀阻之证

   顽痹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结缔组织胶原性疾患,是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情多缠绵,病程多长久,反复发作,症情乖戾而又复杂多变,顽固难愈,难以速效,临床上多见瘀血阻络征象。顽痹的主要症状:关节肿痛(以指、趾、腕、踝等小关节为主),或灼热,或怕冷,晨僵,屈伸不利,疼痛昼轻夜重,痛如针刺,或时轻时重, ”反复发作,或骨节变形,肌肉削瘦,皮肤瘀斑,或肤色紫暗等,因气候变化而加剧。严重者关节废用,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甚或出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症状,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腻或薄,脉细涩或弦细。病程多数较长,可兼有寒象或热象以及寒热错杂之象。偏于寒象者,关节冷痛,怕风,因气候变化而加重,得热则舒,或兼有全身发寒,恶风,舌象多薄白,脉沉迟或细弦。偏于热象者,关节肿痛,喜放被外,但放久后又觉疼痛加重,又须放回被窝,局部灼热,皮肤稍红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