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正确认识SLE的病因病机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8/22  浏览次数:3260

同,SLE周围血淋巴细胞带有免疫致病的信息,当将SLE患者淋巴细胞注入带有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基因非自身免疫株鼠(缺乏TB淋巴细胞),SLE淋巴细胞可生存7个月,并可产生肾小球C3沉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因此目前普遍认为:SLE的发病机制是免疫活性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失常,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体内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引起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及细胞毒型(Ⅱ型)超敏反应,因而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和多系统的临床症状。

1B细胞异常:B细胞自发过度增殖,活化,产生大量多种自身抗体是本病免疫学特征之一,且在未患病SLE亲属中也有类似现象。在SLE肾洗脱液中可查见与ds-DNA 特异结合,高亲和力,阳电荷的IgG,这些多克隆B细胞的激活,可使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过多,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包括细胞核及血液中多种抗原)能发生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

2T细胞异常:SLE活动期T淋巴细胞抑制抗体产生的能力缺乏,尤其是T抑制细胞(CD8+)和抑制诱导细胞(CD4+2H+4)的缺乏更为明显。由于T细胞异常,不但使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或丧失,而且还能给B细胞提供过多的辅助作用,使T淋巴细胞提供辅助B细胞产生特异性致病性抗DNA抗体的功能增强。

3)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的细胞群异常:如巨噬细胞功能异常,并影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引起免疫功能减退。白介素1IL-1)异常,促使SLEB细胞增殖,介导B细胞自发产生IgG形成免疫复合物,造成组织损伤。约50%SLE患者血清中IL-2含量增高;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中IL-6含量增加,IL-10水平亦增高,IgG生成增多,补体下降。肿瘤坏死因子以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如超氧化物阴离子、前列腺素E2、血栓素B2、血小板活性因子的异常,与SLE的活动程度和肾损害有明显相关性。

3)病理

SLE的病理的改变多因疾病过程、受累部位和器官而不同,但其基本的病理变化为结缔组织粘液样水肿、纤维蛋白样变性和坏死性血管炎。常见的病变部位有肾脏、皮肤、关节以及心血管系统。

1)皮肤:急性期基底细胞或真皮基膜层液化、变性或基底细胞空泡形成,真皮水肿和类纤维蛋白坏死。血管壁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皮肤表皮可见红斑或大疱、溃疡及萎缩。慢性期可见过度角化和毛囊栓塞。

2)关节滑膜病变:关节病损为非糜蚀性滑囊炎,滑膜面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滑膜内衬细胞增生,滑膜液中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和纤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