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立虚邪瘀说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10/26  浏览次数:4571

弱,日久往往累及他脏,但当有主从之分。根据“至虚之处,便是受邪之处”的理论。病邪往往直接深入虚者所主的机体组织或直接犯及内脏。引起五体痹,或五脏痹。

阴阳失调:为脏脏、气血、营卫等相互失调的概括。其作为风湿病的发病机理之一,常有阳盛、阴盛、阳虚、阴虚等。阳盛,即阳热亢盛、“气有余便是火”,“无火不招风”。此易感热邪,或感寒也易化热,病发热痹。相应,阴盛多与外界寒湿之邪相召而发风湿病寒湿证;阳虚必见卫阳虚弱而发风湿病虚寒证;阴虚则阳亢,得病易化热伤津而发风湿病虚热证。

2.邪侵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邪是相对的,在强调正虚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在一定条件下,邪气致病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如身体强壮之人,长期工作在冷库或高寒地区,也易发风湿病。

3.“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  “不通”,指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甚则闭塞不通。一般风湿病初期邪气偏盛:风为六淫之首,风袭肌表,扰乱经气,经气盛满,壅而不通;寒为阴邪,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湿为水气所化,其性黏滞,阻遏气机,经脉不通;火(热)为阳邪,充斥经络,或伤津灼阴,脉涩不通。临证往往诸邪“合而为痹”。所以风湿病初起,邪气充斥,经络壅塞,“不通”为病理关键。

(二)发展变化

娄多峰教授认为:在风湿病发展变化过程中,虚邪瘀(痰)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为之病理关键。其主要有四种形式:

1.邪随虚转,证分寒热  风寒湿热邪气侵袭人体,根据患者体质的阴阳盛衰不同,其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因此临证常将风湿病分为寒证、热证两类证候。

2.邪瘀(痰)搏击,“不通”尤甚  风寒湿热之邪充斥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久病必瘀血(痰浊)内生。瘀(痰)阻滞经络,壅遏经气,与邪相搏,致使经络气血“不通”尤甚,而见疼痛、肿胀加剧,关节屈伸不利,或畸形。

3.因邪致虚,“不通”“不荣”并见  一般说既病之后,正气尚能与邪抗争,表现为实证。邪正抗争,正不胜邪,则耗伤正气。如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汗出易耗气伤津;寒为阴邪,阴胜阳病,损伤阳气;湿邪困脾,脾不运化,气血乏源;热性炎热,耗气伤津,灼伤阴液;瘀痰内阻,新血不生,局部失养。综之,实则“脉满”而“不通”;虚则失养而“不荣”,久则“不通”“不荣”互见。如慢性风湿病患者,除肢体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症状外,往往兼见倦乏无力,肌肤干燥,形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