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娄多峰教授治痹用药经验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7/31  浏览次数:4248

缓急止疼,又制诸药之辛燥。并且娄老每于药方中加用理气活血之药,如陈皮既健脾理气又化痰除湿,香附疏肝解郁、活血通经,可于方中作为佐使之用,推动药物直达病所。若一味的祛邪活血,轻视益气养血,临床疗效多难理想,甚则加重病情。

5 重用主药,善用对药

痹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服用药物无数,风寒湿胶结难解,并且现代中草药多为人工培育之品,对于临证时非小剂量药物而能奏效,方中主药尤应重用。临床见乏力、汗多等气虚证明显者,重用黄芪、白术至 60 g;膝关节肿胀明显者,薏苡仁用至90 g;见关节疼痛、舌质暗有瘀血者,丹参用至60  g;见高热者,重用石膏,可由30 g增至150 g;关节灼热肿痛明显者,重用忍冬藤可由30 g增至60 g,最多可用至120 g对正气尚可者,宜大剂驱邪(先小量,渐增大量。因患者禀赋不同,对药物耐受、反应各异不可骤用大量,以防药物反应)。其重用主药的原因在于:痹病病变部位在肌肤经络,小剂小调,难达病所;痹病为病邪、瘀血阻闭经络,临床常须应用大剂经络血脉方能通达;痹病患者疼痛为其主要痛苦,缓解疼痛为当务之急,小量微剂,多难速解痛苦;新病初得,正胜邪实,宜速用大剂将邪驱出,否则邪久恋必伤正,使疾病缠绵难愈。临床选用大剂,个别患者首次服用可出现轻微的胃肠道反应,此和体质有关(因胃肠骤不耐受之故),一般3剂之后即可适应,胃肠道反应多能消失,若不消失者,可改为饭后服用。临床中还应注意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同时巧用对药,如当归、丹参、鸡血藤,三药均补中有活,针对痹病病机为气血闭阻各期均可应用,尤以血虚血瘀者首选,称之“补血活血疗痹三姐妹”。木瓜舒筋活络,除湿和胃善治肢体拘挛疼痛,牛膝补肝肾壮筋骨活血通经,两药临证常配合使用治疗肝肾亏虚引起的下肢拘挛疼痛。生地黄养阴补肾,白芍敛阴止痛,两者相配治疗阴虚内热之痹病,疗效显著。

6           辨证既确,有方有守

痹病非同急暴之病,其病势多相对稳定,病机变化、证候演变一般较慢,尤其是久病患者,治疗时即使方药对证,初投也不一定必见效果。个别患者,初服几剂,反而可出现症状加重,此乃药达病所,正邪相搏之佳象。若医者不明病变之规律,加之患者要求速效,必改弦易辙,使前功尽弃。有时娄老在辨证明确时,根据患者以往治疗情况会给患者一次用药百余剂。但是,守方绝不是死守不变,证变而药应随更,切忌“刻舟求剑”。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燥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