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类风湿性关节炎热痹证病因病机析义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09/12/9  浏览次数:2566

3个月内发生类风关。

   1·3 外感风寒湿热之邪 由于禀赋素虚,脏腑内伤,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营卫不和,以致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内侵,“两气相感”而致病,风湿热痹为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蕴化为热所致。清·尤怡《金匮翼·热痹》言:“热痹者,闭热于内也……,脏腑经络,先有蓄热,复遏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也化热,则热痹翕然而热也。”风湿热邪侵袭人体,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蕴化为热,留于肌肉、筋骨、关节,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等证。

   1·4 痰瘀痹阻 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熏蒸津液, 饮湿积聚为痰浊,湿为热灼,凝聚为痰,湿痰循经环络,痰瘀于皮下,形成痰核。热痹不已,热毒必伤阴耗气,气虚者,不足以推血运行,则血必有瘀。阴虚者,津液亏耗不能载血运行均可致瘀。病久邪留伤正,气血不足,肝肾亏损,也可造成气血津液运行无力,或痰阻或瘀滞。而邪气留于经络关节,直接影响气血津液运行,也可导致痰瘀形成。痰瘀一旦形成,既可互结,亦可与外邪胶结相合,深入骨骱、经隧之中,因而痼疾根深,病性缠绵。痰浊和瘀血既是机体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是机体进一步病变的因素。本病日久,痰浊和瘀血互结,以致病情缠绵难愈,出现关节肿大变形僵硬,皮下结节,肢体麻木,病处固定而拒按,日轻夜重,局部肿胀或有硬结,口干不欲饮,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下静脉迂曲延长、脉细涩等证。现代实验研究也证实,RA的发病过程中瘀血的存在。姚凤祯等对RA病人进行血流变学测定(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全血比粘度的高切、低切),发现RA病人处于高粘血液状态,并有血瘀证。从中医临床症状上观察也有明显的血瘀症状,其中包括唇甲紫黯,舌边有瘀斑瘀点,舌色紫黯,肢体关节痛有定处,皮肤有瘀斑等,与RA病人血流变学测定的血液呈高粘滞性及微循环障碍的结果相辅相成。吴启富等对确诊为RA的160例,从临床体征、血流变学、微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本组78·1%存在血瘀证。

2 病机概括

   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从病因上看,风寒湿热之邪只是本病发生的外部条件或诱发因素,而禀赋素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才是本病的重要内部原因和根本因素。从病程上看,本病迁延日久,耗伤正气,气血衰少,正虚邪恋,肌肤失养,筋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