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历代风湿病治法探微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2/2/28  浏览次数:1725

自从《素问·痹论》专篇论痹以来,历代对风湿病治法的探讨就从没停止过,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治疗经验和方法。挖掘整理前人经验,加以提高,为我所用,不失为风湿病的研究方向之一。

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提出风湿病治疗原则在于祛风、胜湿、温经、逐寒,使风、寒、湿之邪从肌表而解。特别对风湿证治则更有其独到见解,认为治疗风湿证可以汗解,但应微微汗出,以使风与湿邪同时俱出。如出汗太多,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故病不得愈。他还提出,治疗湿痹之证可用利小便的方法,以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亦除。他提出的一些有效方剂,如麻黄加术汤、乌头汤主治寒湿痹,防己黄芪汤、甘草附子汤主治风湿痹,白虎加桂枝汤、大青龙汤主治热痹,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风湿热痹,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隋·巢元方他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对风湿病的治疗主张用汤、熨、针、石、补养、宣导等方法,特别是对养生导引法很为重视。

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主张对风湿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针灸法,他在药物治疗方面采服汤剂、散剂、酒剂。

宋·《圣济总录》,有对风湿病的专门论述,提出治疗诸痹处方148个。虽其论多汇集前人之说,但在诸痹中明确地在风寒湿痹之外,另立热痹一门,治法上亦多用生地、升麻、犀角、羚羊角、麦冬、石膏、大黄等甘寒或苦寒类药物。在治风湿病药物上,宋代医家比前人更多地使用了动物药,特别是虫蚁搜剔之品,如蜈蚣、乌梢蛇、白花蛇、全蝎、地龙之类,代表方如《圣惠方》中卷十的原蚕蛾散(原蚕蛾、僵蚕、蝉蜕、地龙),卷十九的天雄丸(干蝎即全蝎),以及许叔微《本事方》的麝香圆等,都是颇有特色的经验方药。

金元期间,有关风湿病的治法日趋丰富。金·刘河间的《宣明论方》根据《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偏胜之说,分别拟定了防风汤、茯苓汤、茯苓川芎汤等方,热痹则拟用升麻汤。张子和在《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中提出“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的观点,因此,他主张在病之早期及时用汗、下、吐三法攻痹,丰富了风湿病治疗的方法。李东垣、朱丹溪则另立“痛风”一名,提出其病因主要是血虚,因复感外邪而致病,充分注意到了患者的体质虚弱为致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朱丹溪还根据不同临床见症,拟订了痛风通用方,分上、下肢选择用药。这种灵活的辨证论治对后世影响较大。

明清医家对风湿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治疗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