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新闻动态 >> 首页 - 新闻动态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获新进展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2/2/13  浏览次数:5337

两天后效果就大幅下降。这说明如果用它来完全消灭沙门氏菌,可能要设计一个多次口服疗程。不过,本次研究证明口服蛭弧菌既安全又有效。蛭弧菌不仅可以消灭沙门氏菌,还可以杀死大肠杆菌等多种致病细菌,应用前景较为广泛。

  以前曾有一些研究关注蛭弧菌的杀菌能力,但多用于器物或体表杀菌,本次研究首次探索了蛭弧菌在生物体内的杀菌效果。在目前许多病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情况下,这种利用天然生物“以菌治菌”的方法,提供了对抗病菌的新手段。  

  

科学家提出酪氨酸丢失新假说

中国医药报20110707

  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苏志熙副教授和在读博士生黄伟,在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谷迅教授指导下,对目前世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后生动物进化过程中酪氨酸丢失是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这一权威观点进行修正,提出 “后生动物进化过程中,偏向性突变是导致酪氨酸丢失的主要原因”新假说,这一假说为酪氨酸激酶调控网络系统进化及生物体表型复杂性进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该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上。  

  与原生动物相对,一切由多细胞构成的动物,均称为后生动物,而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的一类真核单细胞动物,其个体由单个细胞组成。研究发现,“酪氨酸激酶调控网络”对后生动物进化有重大作用。在生命起源中,“酪氨酸激酶调控”只在“多细胞动物”中进行,绝大部分单细胞生物中没有“酪氨酸激酶调控网络”,而随着多细胞动物复杂性的不断增加,酪氨酸激酶调控网络的演化越来越复杂,因此,酪氨酸激酶网络调控已被科学界公认是导致多细胞动物复杂性演化的重要机制。经长期研究,科学家有重大发现:虽说“酪氨酸激酶调控网络”只在“多细胞动物”中进行,但有一种介于真菌和多细胞动物之间的微小水生原生动物“领鞭毛虫”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例外”,科学研究证明领鞭毛虫的酪氨酸激酶基因竟高达128种之多,比人类中所发现的多38种。酪氨酸激酶网络是如何在小小的领鞭毛虫身上演化的?它为何会演化出比人还复杂的酪氨酸激酶系统?这些都是苏志熙副教授等非常感兴趣的重大问题,也是细胞信号转导网络研究领域令人着迷的未解之谜。  

  苏志熙等经严谨的研究实验,提出的新假说认为,后生动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组DNA“组成成分”向高GC(鸟嘌呤和胞嘧啶)含量的偏向性突变是导致酪氨酸丢失的主要原因,而这种非选择性的酪氨酸丢失过程才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