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须知
  • 就诊须知

  • 门诊流程

  • 住院流程

  • 医保管理

  • 来院地图

  • 来院路线

科普园地 >> 首页 - 科普园地
正虚痹历史源流

来源:河南风湿病医院  更新时间:2011/8/14  浏览次数:801

由于正气虚弱,肢体关节、筋骨肌肉等组织失于荣养为主的痹病,称之“正虚痹”,也称“虚痹”、“痹病虚证”。本病多见于痹病中、晚期,或体虚之人患痹,临床以正虚为表现者。该病一般病程长久,反复发作,治疗往往比较困难。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后期,退行性关节炎,更年期关节炎,产后风湿病及各种风湿病日久不愈者,可按此辨证论治。

【历史源流】

《黄帝内经》对正虚痹已有认识。《素问·逆调论篇》:“人身有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二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这显然为虚痹的范畴。然《内经》从发病学角度谈正虚者多,对具体痹病虚证的论述尚少。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设“血痹”病,并将其与“虚劳病”列为专篇。开辟了正虚痹分证之先河。以后医家逐渐予以重视。唐代孙思邈,将五体痹、五脏痹同归于“六极”门下,强调痹病由“痹”到“极”,并提出一系列的辨治方法。明代张介宾提出:“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气血流利,则寒邪随去。”喻昌《医门法律·中风门》指出小儿鹤膝风“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膝而不解。”而首先从辨病、辨证角度,提出“痹虚”者为清代《医宗金鉴》,其曰:“痹虚者,谓气血虚之人病痹也。”现代黄文东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将痹证分成实痹、虚痹两类。娄多峰教授及其弟子主编的《中国痹病大全》,以虚、邪、瘀立论,使之辨证论治日臻完善。